轉自:農財網葡萄通
1、果品生產的新形勢
發展農村經濟、增加農民收入,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果品生產持續發展,年遞增率在10%以上,生產總量自1993年已躍居世界首位,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果品生產大國,總產量占世界果品總產量的14%以上。
由于發展速度過快,某些樹種種植面積偏大,品種配置不合理,管理水平比較低,果品單產不高,優質高檔果太少。尤其近幾年出現了結構性、季節性、地域性果品相對過剩,加之果品市場開拓不力、組織化程度偏低、流通渠道不暢、產后處理滯后、產業化水平低、小生產與社會化市場矛盾突出,更加劇了生產發展與市場需求的嚴重不適應。
因此,果品生產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,由產量型向質量型轉移、由單寡型向多樣化進軍、由小而全向特色規模型轉化、由鮮食初級產品向產后貯運加工增值型發展、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約化管理型發展、由內向消費型向外向出口型過渡,即果品生產應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積極轉化。
2、果品生產十大趨向
(1)樹種。適當調減大宗水果,主要向發展小雜果方向轉化,即落葉果樹由仁果類為主(主要指蘋果、梨等)向核、漿、干果類轉化,并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國特有的樹種轉化。
(2)品種。由老劣品種向新優純、由傳統大統一向地方名特優稀、由集中旺季成熟品種向早中晚排開成熟、由集中旺季供應品種向均衡供應系列化品種轉化。并逐步增加設施型、加工型和鮮食加工兼用型新品種。
(3)栽培制度。由喬稀晚向矮密早、由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(立體、間作、四旁、堰邊、長廊、觀光等)、由露地栽培向部分多種設施型栽培轉化。
(4)生產管理。由傳統經驗型向科技型乃至高新技術型、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約精管型、由原始工藝向智能化調控轉化。
(5)果品檔次。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和品牌型、由中低檔劣質型向高檔優質型、由內銷型向擴大的外銷型、由長期普通混級型向特級特供特銷型轉化。
(6)產品供應。由傳統果品供應型向鮮果超時令及反季節供應、由淡旺季大反差向周年均衡供應型、由季節鮮果簡單供應向多種貯藏供應型轉化。
(7)產后處理。由傳統的手工處理向現代化自動流水線(分級、洗果、打蠟、烘干、包裝等)處理、由古老粗放貯運向集裝箱冷鏈化貯運、由鮮果初級產品向多類型加工增值產品轉化。
(8)生態環境。由多源化學污染型(化肥、農藥、除草劑、生長素等)向綠色無公害型、由病蟲害單一化學防治型向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型、由無機肥補充消耗型向有機質良性生態循環型果園轉化。
(9)果品營銷。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、由單一傳統經營向多元化多種經營型、由內銷型向外向型、由產供銷分離型向產供銷一條龍、由分散的個體經營向由“龍頭”帶動的產業化營銷方式轉化。
(10)運作模式。由常規傳統管理型向現代化管理型、由分散經營型向產業化體系帶動型轉化。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內外果樹生產的現狀和動態,正確把握果樹生產的大前景和總趨勢,科學調整和優化果業生產結構,不斷促進品種和質量的換代升級。
3、果樹發展的幾項原則
(1)市場導向原則。瞄準國內與國外、農村與城市、亞非與歐美等多類型多層次市場需求,發展與市場需求一致的樹種和品種。
(2)因地制宜原則。根據果樹的生物學特征,選擇適宜的生態區域,逐步形成各類果樹品種的相對集中產地,挖掘與開發適于當地的優勢資源,建成特有的規?;坊?。
(3)產后增值原則。強化產后處理,提升包裝、分級、貯藏、加工、運輸質量和檔次,縮減初級產品比例,實現產后增值。
(4)產品標準原則。在合理提高單產的前提下,按照無公害、綠色食品生產規程組織實施標準化生產,重點抓好果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。
(5) 適度規模原則。只有適度規模才能形成批量產口,容易實現統一規格、統一品牌和產業化經營,產生長遠的效益。
(6)相對特色原則。發展果園不應盲目跟風,要注意自己的產品特點,在名優特稀新等方面做好調研和論證,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,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具有過人之處,形成特色產品,才能在市場上占有優勢地位。
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大臺山鎮(葫蘆島市大臺山果樹農場) 電話:4000429989 手機:13504296826
遼ICP備15001723號 遼公網安備 21142102000009號
Copyright ? 2016-2020 一諾苗木 版權所有